土壤墒情是影响作物生长、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,直接决定灌溉时机与灌溉量的合理性。土壤墒情监测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精准获取土壤水分数据,为农田水分管理提供精准指导,有效解决传统灌溉“盲目浇水”“大水漫灌”导致的水资源浪费、土壤板结等问题,成为智慧农业中实现节水增效的核心环节。
土壤墒情监测的核心是通过技术手段准确量化土壤水分状态,目前主流监测方法可分为“直接法”与“间接法”两大类,各有适用场景与技术特点。直接法以“烘干称重法”为代表,通过采集土壤样品、烘干称重计算含水量,该方法精度高,但耗时费力、破坏性强,多用于实验室校准或小范围抽样检测。间接法则基于物理原理实现非破坏性监测,是田间实时监测的主流选择,主要包括以下三种:电容式监测法,利用土壤水分变化导致电容值改变的原理,通过传感器电极测量电容值换算含水量,设备成本低、响应快,适合田间多点布设;时域反射法,通过测量电磁波在土壤中的传播时间计算介电常数,进而得到含水量,精度高、稳定性强,广泛应用于科研与高标准农田;中子仪法,利用中子与土壤水分氢原子的相互作用测量含水量,可深层监测,但设备昂贵且存在辐射风险,需专业人员操作。

一套完整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通常由“传感器、数据采集器、传输模块、云端平台”四部分组成。传感器负责采集土壤水分数据,可根据需求选择不同深度的探头,覆盖作物主要根系分布区;数据采集器实现数据的存储与初步处理,支持设置采集间隔;传输模块将数据上传至云端平台;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,生成墒情曲线、干旱预警等信息,用户可实时查看。
土壤墒情监测的实施需遵循“科学布设、规范操作、精准应用”的原则。监测点布设需兼顾代表性与均匀性,根据土壤类型、地形地貌、作物种类划分监测区域,每个区域布设3-5个监测点;监测时间需结合作物生育期,如小麦拔节期、玉米大喇叭口期等关键需水期需加密监测频次;数据应用需与灌溉系统联动,根据墒情数据确定灌溉阈值,如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%时启动灌溉,确保灌溉精准高效。
在农业生产中,土壤墒情监测的价值体现在节水、增产、提质三大方面。节水方面,通过精准灌溉指导,可减少农田灌溉用水量20%-40%,缓解水资源紧张地区的用水压力;增产方面,避免作物受旱或涝害,保障生长关键期水分供应,作物亩产可提升5%-15%,如华北小麦产区应用墒情监测后,平均亩产增加50-80斤;提质方面,稳定的土壤水分环境可改善作物品质,如果蔬的含糖量、口感显著提升,商品率提高10%以上。
此外,土壤墒情监测数据还为农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支撑。农业部门通过区域墒情监测网络,掌握不同产区的旱涝情况,制定科学的抗旱防汛措施;科研机构利用长期墒情数据,研究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,优化作物种植制度。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,土壤墒情监测将与物联网、大数据深度融合,实现墒情预测预警与灌溉自动调控的无缝衔接,推动农田水分管理向“无人化、自适应”方向迈进。